兒時的學習心態,肯定是得過且過,取易不取難。學習中文輸入法,肯定是選可以偷懶的速成,不去選難學的倉頡。畢業快十年,打了快二十年的速成,連執筆寫字的方法都快忘掉。 最近老是發一些怪夢,但卻都感覺是可以寫成故事的好材料,可是醒來離開床舖後,那怕只是幾分鐘的梳洗時間,夢的內容都開始不記得了,所以在床尾放了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希望趁記憶還新觧時馬上將重點記錄下來。 重新執筆的某天發現了一趣事。平時寫作「裏面」,我會打作「裡面」,寫作「活着」,會打作「活著」。要不是要將手寫的筆記轉移到電腦,也不太會留意到這差別。原來自從活在電腦世界後,已沒再用過「裏」和「着」。 在網上查查看兩字之間有沒有分別,原來我在電腦裏一直輸入着的,都是台灣人慣用的,而我自幼學習的,是香港人的寫法,台灣人幾乎不會使用。 可能自小習慣把電腦預設語言是中文(台灣)而不是中文(香港特別行政區),讓電腦遊戲的字體不會出現亂碼,使速成輸入法也出現了微妙的差異,「裏」和「着」在輸入法字根表中,放在很後面的頁面,要連按好多次空白鍵才找到這兩字,放在一大堆整輩子都沒用過的字後面。 大概小時候學速成時總找不到這兩字,才換成放得比較前的「裡」和「著」,結果慢慢的連捨棄了些甚麼都忘掉。 看着看着,就打從心底裏覺得好看,因為這才是我學過的文字。
每個人心裡都放著一罐嘉頓什餅 裝滿各式各樣餅乾 有甜滋滋的夾心威化餅 有酸溜溜的檸檬夾心餅 還有一些零零碎碎 有咸亦有淡 說不出名字的餅乾 夜欄人靜時 都會想打開那很費勁才能撬開的鐵蓋 獨個兒靜靜地細味幾塊 第一塊無論是甜或酸 還是根本淡而無味 都總令人意猶未盡 第二塊嚐嚐另一款餅乾 感覺味道相差無幾 只是形狀看起來不太一樣 沒有想像中的甜 沒有回憶中般酸 第三塊開始發覺 即使調味再變 每塊的滋味其實都是來自餅乾本身 而不是形形色色的調味料 再吃下去會感到痛苦乾澀 渴望這刻能得到一點滋潤 唯有悄悄蓋回那鐵蓋 放回心房裡預留的角落 一直佔據著那個位置 放了一年又一年 這罐嘉頓什餅似是沒有吃完的一天 但當想到一個個沒有零食的深夜 就會怕有一天打開蓋子 發現裡面變得空空如也 若因而不常打開來吃 既擔心餅乾漸漸變質 又懼怕遺忘了它的存在 既怕失去掉 又怕淡忘了 結果久不久的夜裡 又會在心房的角落翻找 在吃盡那天到來之前 細細品嚐回味 這初戀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