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速成輸入法讓人忘掉的字

兒時的學習心態,肯定是得過且過,取易不取難。學習中文輸入法,肯定是選可以偷懶的速成,不去選難學的倉頡。畢業快十年,打了快二十年的速成,連執筆寫字的方法都快忘掉。 最近老是發一些怪夢,但卻都感覺是可以寫成故事的好材料,可是醒來離開床舖後,那怕只是幾分鐘的梳洗時間,夢的內容都開始不記得了,所以在床尾放了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希望趁記憶還新觧時馬上將重點記錄下來。 重新執筆的某天發現了一趣事。平時寫作「裏面」,我會打作「裡面」,寫作「活着」,會打作「活著」。要不是要將手寫的筆記轉移到電腦,也不太會留意到這差別。原來自從活在電腦世界後,已沒再用過「裏」和「着」。 在網上查查看兩字之間有沒有分別,原來我在電腦裏一直輸入着的,都是台灣人慣用的,而我自幼學習的,是香港人的寫法,台灣人幾乎不會使用。 可能自小習慣把電腦預設語言是中文(台灣)而不是中文(香港特別行政區),讓電腦遊戲的字體不會出現亂碼,使速成輸入法也出現了微妙的差異,「裏」和「着」在輸入法字根表中,放在很後面的頁面,要連按好多次空白鍵才找到這兩字,放在一大堆整輩子都沒用過的字後面。 大概小時候學速成時總找不到這兩字,才換成放得比較前的「裡」和「著」,結果慢慢的連捨棄了些甚麼都忘掉。 看着看着,就打從心底裏覺得好看,因為這才是我學過的文字。
最近的文章

初戀嘉頓什餅

每個人心裡都放著一罐嘉頓什餅 裝滿各式各樣餅乾 有甜滋滋的夾心威化餅 有酸溜溜的檸檬夾心餅 還有一些零零碎碎 有咸亦有淡 說不出名字的餅乾 夜欄人靜時 都會想打開那很費勁才能撬開的鐵蓋 獨個兒靜靜地細味幾塊 第一塊無論是甜或酸 還是根本淡而無味 都總令人意猶未盡 第二塊嚐嚐另一款餅乾 感覺味道相差無幾 只是形狀看起來不太一樣 沒有想像中的甜 沒有回憶中般酸 第三塊開始發覺 即使調味再變 每塊的滋味其實都是來自餅乾本身 而不是形形色色的調味料 再吃下去會感到痛苦乾澀 渴望這刻能得到一點滋潤 唯有悄悄蓋回那鐵蓋 放回心房裡預留的角落 一直佔據著那個位置 放了一年又一年 這罐嘉頓什餅似是沒有吃完的一天 但當想到一個個沒有零食的深夜 就會怕有一天打開蓋子 發現裡面變得空空如也 若因而不常打開來吃 既擔心餅乾漸漸變質 又懼怕遺忘了它的存在 既怕失去掉 又怕淡忘了 結果久不久的夜裡 又會在心房的角落翻找 在吃盡那天到來之前 細細品嚐回味 這初戀的回憶

中學時期念不起格致的後果

我的讀書時代,成績平庸,學校高中是兩理科班三文科班,商科混入文科中,中三時級排名越高的中四越優先選科。排得前的大多都會挑理科,因為尚未知夢想為何物,只為保證升學和前途上會多點選擇。自知並非讀書材料,文理都沒有興趣,所以對排名也沒很執著,能升班確保拿到沙紙畢業便足矣。 最記得一次化學考試,憑感覺回答完選擇題,再翻一翻文字題,基本上連題目都沒看明白,遂挑了預設答題欄位最短的一道題,在只有兩厘米長的短答題線上,寫上「爆炸」兩字,餘下題目完全寫不出甚麼像樣的答案,最終有幸從「爆炸」身上取得一分。加上選擇題猜來的八分,滿分一百分的試卷,共得九分。 生物科好一點點,而物理科反常地發現自己有點天賦,比大多的文科科目還多一點點天份。 於我而言這壓根不重要,十年後我還會用到元素週期表嗎?我還需要用油脂加入氫氧化鈉來測試皂化作用嗎?我還要知道只要將電極插入鹽水中就可以 DIY 次氯酸鈉水嗎?我還需要計算這些濃度百分比嗎?我還要知道皮膚上的細胞結構嗎?最重要的是一張沙紙對吧? 我也壓根沒想過十年後的我每天都在做這檔事,研究中學生都懂的實驗,頭痛那些應早已學會的重量與質量。每次讀文獻報告時,無論是營養丶精油丶製作護膚品丶成份結構,都在為自己根基打得不好而相當煩惱,每每都要花很多時間重新認識基礎知識,明明知道只要理解那些中學生都懂的橫橫直直化學結構圖鍵線式,解讀上就會容易很多,但偏偏那就是最讀不懂的部分。 前幾年網上鬧得熱哄哄的「讀書無用論」話題,反面例子非常好地體現了在我身上,自小就覺得讀書無用,結果到用時方恨少。 最近有一個想法持續揮之不去,就是由零開始學一次化學,我很確信我想要的答案,大多都在中學的化學課程當中,如果你有一些年份較新的二手化學書準備丟掉,希望可以行好心贈予,又或是你知道一些自學的好方法,都請與我分享。 說得難聽一點,中學這幾年的書念了跟沒念差不多。話說修讀文科對我的文化發展也沒多少幫助,抱著「以後反正用不到」的心態,中西史忘得一乾二淨,連文系必讀的魯迅也是最近才開始拜讀,phychembio 在一百年前被稱為「格致」,也是初次聽聞。 經濟和地理這兩科「感覺上」會實用的科目,當時念得比較上心,但最記得的,卻是地理老師無意中對我說的一句風水相學閒話:「你個相以後係靠把口搵食。」 比起教地理,他看來更適合做玄學家。中五時的我「好像」很確定自己的方向,所以不相信他的話,內向的我...

「如果我有多張船飛,你會唔會同我一齊走?」《花樣年華》經典電影推介(少劇 透)

在第一句先說本文重點,這是電影推薦,不是影評,只是個人私心推介。這部 20 年前由王家衛執導的港產片《花樣年華》,它沒有節奏緊湊急促的劇情,沒有刺激的武打動作和電腦特效,只有超慢超慢超慢的節奏,主角們像連說話都有困難般,每句對白之間總是要待個幾秒,還有一大堆令人感到意義不明的鏡頭,要是這是一部上傳到 YouTube 的影片,絕對會是大部分港人看不到五秒就關掉的爛片。 但是這樣的電影,我竟忍不住看了兩遍。本人生平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重覆觀看同一部影片丶重讀一本漫畫小說之類的,既然都已經知道劇情發展,重覆再看也沒有多大意思,但這部《花樣年華》卻令我得到了兩次完全不同的體驗。 第一次觀看,頭半小時可以說是根本沒理清人物關係,只知道主角周慕雲(梁朝偉)和蘇麗珍(張曼玉)在同一天搬進了同一座大廈成為鄰居,慢慢他們發現各自的配偶都有些「問題」,有一些看不太懂的鏡頭,還有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支線劇情。 慢慢理解和發掘那些似懂非懂的鏡頭,原來那些空鏡運用,那些節奏很慢的停頓位,都是讓觀眾去思考劇情的空間,都是在一步步提示以及引導觀眾,去自行發現故事的走向和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令人不自覺地浸沉了在這個 60 年前的香港,代入了在整個故事之中。 第一個令我「哇一聲」的時刻,是兩個主角在餐室由旁敲側擊互相試探到誠實攤牌的一幕,我忍不住馬上頭帶再看一次。 看到最後雖然仍是滿頭問號,算是明白了故事內容,心裡得到了一份看完一齣精彩好戲的滿足感,我還上網去找那家餐室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想著必定要去朝聖一次。 為了解答滿腦子的疑問,我在網上讀了一些影評,他們給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看法,之後我還看了續集《2046》,看看之後的梁朝偉到底會怎樣。再隔了不到兩天,我就忍不住又再重新看一次《花樣年華》,想試試在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畫面中尋找多一點線索。 再一次觀看,光是頭五分鐘已經令我像明白了一切般,原來在故事一開始看似不重要的初次邂逅,早已鋪排和預言他們即將在整部影片中微妙的關係,還有那些本來感覺不太重要劇情和那些細微的動作,原來都有些象徵意義,原來這是王家衛說故事的方式。 我發現甚至是畫面中的一些小物件,一些常出現的情境動作,還有蘇麗珍老是換來換去看似不連戲的旗袍,都肯定是為了讓觀眾多一個思考和理解的角度而精心設計過的,整部戲中根本沒有不重要的畫面,也沒有不緊要的支線劇情,每個鏡頭丶每句台辭都有修飾過,才能做到...

我懷疑自己來自平行時空

晚飯時間,電視機播放著家中兩老指定電視台的新聞報導。 在飯桌上,我的坐位剛好看不見電視畫面,只能邊吃飯邊聽六點半前播放的國產記錄片丶六點半準時放送的國歌和之後的新聞。這兩年對此等修飾過的新聞不抱持太大興趣,但這晚的這句句子吸引到了我的注意。 「堅持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 句子聽起來就是有點突兀,抬頭看看在坐各位,大家沒有多大反應,沒說話聊天,沒對正在播放的港聞有甚麼看法,只是低頭繼續吃飯,背景繼續放著新聞主播的聲音。 這句子在整段新聞中重重覆覆了好幾次,我拿起手提電話,在朋友的聊天群組中輸入「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 我不確定此話第一次出現在何時,只確定從小只聽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面對旁人的反應,我懷疑我會不會是在親身體會曼德拉效應。 在我的「記憶」與「認知」之中,曼德拉是在八十年代死在牢獄中,而「現實」是曼德拉死於 2013 年。 在我的記憶與認知之中,鄧小平說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然而現實與記憶的相同之處,原來只餘下一國兩制四字而已。

一千蚊支與一百蚊支神仙水

月初製作了一段影片,逐個成份拆解 SK-II 神仙水與一韓國品牌 Cosrx 的神仙水,單論成份配方,兩者確實差不多,甚至可以說韓國品牌的更勝一籌,然而兩者價格可相距甚遠。 在有比較之下,有人肯定會這麼認為: 「一千蚊支神仙水,太貴啦。」 也肯定會有人認為賣的比較貴的 SK-II 是在騙人: 「另一個牌子神仙水一樣有 PITERA 先百幾蚊,一千蚊支肯定厄人啦!」 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會接收到與想到的第一個想法,一個以材料定價的單純想法。如果以材料定價的話,PITERA 神仙水一瓶可連一百元都不值,因為產品中佔九成的 PITERA,相傳是可以用水+葡萄糖+脫脂牛奶+酵母發酵模仿而成。一瓶一百元才百多毫升的神仙水,如果以同樣價錢購買發酵材料製作山寨神仙水,相信可以得到十倍以上的份量,所以應該說連一百蚊支神仙水都是騙局嗎? (德力素 $7,脫脂牛奶 $20,酵母 $10,然後買大量蒸餾水,單論材料價格 $100 應該可以做到最少幾升山寨 PITERA。) 但這會是你想要的東西嗎? 以材料價格定義價值的觀念植根了在很多沒花心思思考的人心中,這可是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護膚品的生產製作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遠,來舉個更易明的例子 – 設計行業。 一家小公司,因沒有多餘的資金來聘請自家的 in house designer,所以與設計相關的工作都會找外包的設計公司報價製作。有趣的是,小公司想請外包公司設計和生產即將推出的漢堡包包裝盒,與設計公司引起爭論的點,竟然是紙價加打印才五毫子個,為何生產一千個包裝盒每個要價三蚊,要生產過一萬個才能再減一蚊。 令人真想反問題他們,他們漢堡包售價是不是包裝盒+麵包+漢堡扒+生菜+醬料價格的總和。 這看起來令人感到很可笑,但這的確是每天都發生在設計業上,設計與藝術創作業可是最切身的材料定價受害者,如之前的三十萬拍到要價三百萬一條的政府宣傳片一樣。不只是設計業,很多材料不值錢,又或是跟本沒有眼見材料的行業,例如我曾經考慮過的營養師丶香薰治療師行業都遇到同樣情況,消費者最選擇性失明的,是名為專業的價值。 這是一個相對易令人明白的極端例子,但也確實不斷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你要的是朋友,還是名單?

由 Facebook 轉會 MeWe 由 WhatsApp 轉會 Signal 我首次用了自己的照片作 profile pic 因為要轉平台最擔心的 是失去累積多年的朋友名單 之後反覆思量 如果只因轉平台 就不會重新加為朋友的「朋友」 還算不算是朋友? 然而當我收到某些舊「朋友」的邀請時 發現這擔心原來都是多餘的 因為最終抗拒按下 accept 選項的 原來是我自己

作為商人,我遇到的香港人比以往溫柔了許多

畢業後工作以來,一直都是做著一些面對香港客人的工作。做過實體店的銷售員,遇過為五毫子在收銀處爭論半小時的,也遇過問一小時問題最後連幾十元不花的。 第一次做的小生意是網上的海外代購,遇過說好不介意郵遞時間長,但之後每天來追討貨品去向的,也遇過說好想要一件產品,結果我幫他找遍都柏林才找到後,他卻已讀不回的。 遇過的西客之多,足夠寫一本小說,相反,好的客人十隻手指數的完。 到了現在的網店,整個世界像徹底變了樣。這家網店是在 2019 年中左右開始建立,剛好起步沒多久就遇上了社會運動。社會運動對生意有沒有負面影響?完全沒有,我感覺是做的比以前還輕鬆了。 香港人變了。我總是從客人身上感到溫暖,他們網上查詢時的第一句話,由以前多數的:「$?」變成:「Hello,請問依個幾錢?」客戶服務員的快樂可以很簡單,由一句有頭有尾的開場白開始。 然而這份幸福還未完結,以前寄貨時最擔心和煩惱的就是被奪命追魂:「件貨到底仲有幾多日先到?」,其實我不是運輸公司,真的不會知道確實時間。現在看到的竟然已不是到貨時間而是寄貨時間:「慢慢唔急,你夾埋啲單先一次過去寄啦。」然後真的像忘記了一樣不再追查貨物去向。 最可怕的,是有多付錢的客人,還有不單明知道有折扣優惠碼卻故意不去用的,更有訂購時本來已一件包郵,還多付幾十元作郵費的抵銷。(請不要再這樣做了。) 這些都不是一個半個客人做過的事,是我遇過為數不少的客人,西客與好客的數量一年間反轉了。這會只是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而是香港人開始變得不再金錢掛帥,不再冷冰冰,不再自私,社會的變化令我們不自覺地萌生了「共同體」的概念,知道自己面對的,同是有血有肉的自己人,雖親不及家人,但都肯定是半個自己人。 而這份感情很多時候都是雙向的,你有沒有覺得,今年連去一家小店買杯珍珠奶茶,你和店員之間都總是多了一份人情味? 共同體概念的萌芽,對於一個民族的凝聚和成長有很大的作用,名為香港人的民族。

我經營了一個沒觀眾的 YouTube 頻道

年末一天,是最合適回顧和梳理自己一年來所得成果的日子。這年來在 YouTube 製作上傳了 27 部影片,體驗過一覺睡醒後爆紅的感覺,是興奮又擔心,這份矛盾感同樣是因為影片被很多人看到。之後也領會過由廿萬點閱數變回二百點閱數的感受,是雖失望卻放心。 所謂的「紅片不紅人」應該就是我這種頻道,27 部影片,加上 2019 年所製作的幾部影片,在整個 2020 年得到了 35 萬次點閱數,當中三分之二都是來自年初,一部關於酒精的影片,讓頻道只花數天就達到了 YouTube 開放營利的最低要求,可見話題熱度的重要性。 顯然易見地頻道並沒有把握住因一時熱度而得到的流量,很快又回到幾百點閱。不過對我來說這才是我想要的健康發展,一來是自問製作功夫丶內容和心理質素確實未到家,扛不起大量點閱數所帶來的壓力。二來是最後有為數不多,應該一百幾十人,我最想有的觀眾留下來了,他們是每次上傳新影片都會收看的觀眾,能感受到他們就是我最想找到的同道中人,找到和留住這班 niche,才是我想做到的經營頻道要素。 再想一想,如果在一個實體的場地,一個講者每次演講有幾十甚至一百人在場聆聽,已經相當不錯,更何況這一百幾十人都是知音人,真的算是高朋滿座了。 除了酒精外,頻道其次表現優良的是與皮膚敏感濕疹有關的 DIY 護膚品主題,比起酒精的意外,這才是我預期中會表現較優的題目。其實我並不想頻繁地在標題加上濕疹字眼,因為我不覺得這是百分百有治療效果的內容,但這的確是一個能引來很多點閱的字眼,因此網路上常出現良莠不齊丶誇大其辭的所謂濕疹治療資訊。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其實我覺得這通常是用來開玩笑的歪理,不過與其被那些「有其他目的」的資訊發放者白白從這關鍵字得到流量和收入,更重要是誤導了一大堆人,我寧可 join them,多用「濕疹」兩字嘗試跟他們對拼,將我認為比他們稍為合適的內容推送給受眾觀看。 最後,頻道其他的影片只佔整體流量 10% 左右,有我自己最想拍的丶離題但同樣是我想拍的,以及少量希望每星期上傳一片趕進度時,相對粗制濫造地製作出來的,而結果也是如願地反映現實。 這些流量不多的影片平均只有不到十元的廣告分乘收入,粗制濫造不如不做,我自己認為有趣的沒錢也會照做,這是今年認清的結果。皆因頻道中那些流量已是最高的影片,一年下來其實也只收三兩百元,無論流量高低...

離開學校後,你可曾主動打開過一本書?

最近打開如我的書桌般凌亂的 Google Word,整理那些開了幾十個但雜亂無章的文件,打算清走一些已經不再用的頁面。此時統計一下才發現,原來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寫了幾十萬字,已經有一冊三百頁哈里波特般多的字數。 雖然哈里波特有八冊,這也只不過是八分之一,但已是我兩年多的努力。有一刻幻想自己會不會真的去出一本書,但想一想香港的閱讀文化,估計書最後會放在十蚊本減價書區,監平監賤才賣到一兩本,而這本書三百頁厚書最大的用途,會在煲底又或是枱腳。 也曾留意過一個素人怎樣出書,原來不算很難,有錢又肯花時間就可以,印刷一千本起跳,賣不出去的話作者自己買回去。如果有幸賣得出去,出版社丶書商等左拆右拆,最後作者得到的,大約只有不到 8% 書價的版費,而且還是等賣出一定數量後才會一次過收到。 假設這本三百頁幾十萬字的書才定價 100 元,最後預計實收會是一本 8 元,就算一千本賣清也只收 8000 元,再等待書商統計整理,可能要賣完後一年半載後才收到錢。如果很大想頭,要一個月內賣出一千本,那麼一天要賣三十三本,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 即使不去想怎樣賣出一千本,香港人購買和看待書的心態很常是「等書展劈價先買,買完拎返屋企擺」,三中商賣書的心態都是「等書展一律劈價先賣」,結果作者僅有的 8 元亦同時被劈價。聽過一個本地出書人說,忙一年半載出一本書,最終好運的話,會有「幾百蚊落袋」。 幻想完出書回歸現實,一個我測試了一年的實驗,就是將本來打算只寫出來在網上發佈的文字內容同步製作成影片,沒有多少製作,大概也只是我在畫面中間將文本讀一次,試試看觸及的人數有多大變化。 同樣的內容,由文字與圖片,變成聲音與畫面,幾乎一字不差,但成效差距甚遠,影片版不只是接觸到的人數,更是帶來的收入都比文字好,使本來不打算製作影片的我都得順著這遊戲規則改變。 在華語地區,香港的閱讀文化可以說是最差,沒有之一。早幾個月曾經書局銷售排行上的書,竟是一名 YouTuber 的著作,是一位我很欣賞的本地 YouTuber,他能將他的觀眾同時轉化為他的讀者,甚至想將觀眾帶到另一個領域(提示:煮食頻道講哲學。利申:我係金主)。 雖然我肯定沒有他的影響力,但既然有一個相對成功的例子,那麼證明影片是一個很好的接觸點,使香港人重新拿起書本。 即使最後只得一個人,我也希望我的影片能多多少少影響一些已習慣娛樂是影片丶學習又是影片的人,能重新養...